一是提升供水保障能力。建立健全重大涉水突发性事件的社会预警和社会动员机制,增强应对水危机和风险的能力。坚持开源节流,强化多线路水资源保障,争取调增本市南水北调中线分水指标,扩大中线供水范围,深化引滦水源治理保护,推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前期工作。推进北大港等水库扩建增容规划建设,实施全市河道水系连通和区域水系连通工程。
二是优化水源统筹配置。坚持空间均衡、统筹协调,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,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,统筹多种水源分区域、分水源、分用途统一调配。强化分质供水,科学合理配置城乡生活、生产和生态用水,优水优用合理分配外调水,科学存蓄充分利用地表水,加大生态农业再生水利用,提高沿海工业淡化水利用,集约利用多水源.
三是加大非常规水利用。适时启动再生水厂扩建工程,加快再生水配套管网建设,推动规划新城区配套建设管网和主城区连接断头管网,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和水量。贯彻执行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若干规定,坚持以需定产,以现代产业需求为导向,推动淡化海水工程。在保障汛期安全的基础上,合理拦蓄利用汛末雨洪资源。
四是保障农业用水需求。优化种植区域布局,科学统筹蓄水调水,多措并举保障重要农产品生产用水。补齐农田灌溉设施短板,推动农业“.后一公里”供水配套设施建设。加快高标准农田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,推动灌溉、排涝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。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设集雨设施,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进行灌溉。对已建有农村污水处理厂的地区,探索将处理达标的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生产灌溉。鼓励种养殖户在微咸水地区探索利用潜层水,对推进水源转换的种养殖户,在修建蓄水设施、农业用电、农机购置等方面给予补贴扶持。